《好的故事》读不懂?看大神薛法根如何教
在挤得满满当当的大礼堂里,“抢”到一张小方凳,挤在角落里,一坐一整天,确实腰酸背疼,非常难受。但看看礼堂前前后后,甚至过道里都挤满了人,能有个位置,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。
(原谅我只能发这样一张图~~~)
因为今天上课的都是名师,尤其最后一节课最难得。那是“薛老男孩”薛法根的课,而且上的还是《好的故事》,这可是小学所有课文中最难的一篇,有“天书”之称。
都说学生有三怕:一怕文言文,二怕写作文,三怕周树人。《好的故事》正是出自周树人同学之手。前不久有一位同事想上这一课,研读了好几天,最终还是决定放弃——太难了,读不懂啊!老师也怕呀!
别慌,搬好小板凳,等待薛大神来给大家破译天书——
1
翻译难懂语言,打通隔阂
虽然周树人同学用的也是白话文,但由于文章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,语言带有文言的味道,孩子们读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。所以薛大神一上来就着手打通语言关:
——“鞭爆的繁响在四近。”鞭爆就是鞭炮。
“读得顺口吗?”
“读不顺口怎么办?多读,读得多了就顺口了。就像一个人长得不好看,多看几天,看顺眼了就好看了。”
一遍,两遍,三遍,四遍,连续四遍后,这句话就读顺口了。
“‘繁响’找一个词翻译一下。”
“响声。”“吵闹。”“嘈杂。”
——灯火渐渐地缩小了,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。
“石油”就是煤油,“石油的已经不多”用我们的话该怎么说?
“石油已经不多了。”
这一句并不难懂,但与我们现代语言习惯不符,薛老师也将它指出来。
当然这个过程伴随着读课文的始终,不太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,影响理解的都会一边读一边进行同步翻译。
——我在蒙胧中,看见一个好的故事。
“换一个说法,其实就是什么?”
“我在蒙胧中,做了一个梦。”
瞧,点一点,孩子们能懂的。
2
寻找对应语言,把握结构
“我在蒙胧中,看见一个好的故事。”看出是做了一个梦,哪一部分写梦醒了?
一个大的跳跃,从第三小节直接跳到第八小节,避开了中间最难懂的部分。学生反而立刻清晰了:课文前三小节写做了一个梦,后三小节写梦醒了,中间就是写梦的内容。
这是一篇散文诗,它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但只要把握住文章的结构,课文就好读了。
3
剖析梦境内容,感受美丽
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?“美丽、幽雅、有趣”。怎么“美丽、幽雅、有趣”?“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,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,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,同时又展开去,以至于无穷。”
这是总写。
“一天云锦”“万颗奔星”两个意象展示了这个梦的“美丽、幽雅、有趣”,并且“展开去,以至于无穷”。由“一天云锦”想象满天铺满彩色的云锦;由“万颗奔星”想到流星雨。如果说“一天云锦”是静态的美,“万颗奔星”就是动态的美。这样的解读深入浅出。
同样的语言还有哪里也有?在老师的一步步引领下,学生发现了第4、6、8小节是反复在写梦的“美丽、幽雅、有趣”,在诗歌中,这样反复的句子正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。
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就是写的梦的具体内容了?其实也不是,第5小节,“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”,“仿佛记得”说的是回忆。鲁迅曾和弟弟在山阴道中游玩过,那里是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。而上文写到《初学记》,这本书中也写到了山阴道。
4
破译语言密码,感悟风格
在课文的第4小节,作者写到山阴道两岸边的景物有多少个?19个。如果我们平时写作文这么写会怎么样?鲁迅为什么这么写呢?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的独特形式去揣摩作者的内心。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,正是要抓住这些独特的、与众不同之处,去揣摩,品味,才能走进作者内心,发现其中表达的奥秘。
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?学生做出种种猜测后,薛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现,这19个景物对应了上文的“美丽、幽雅、有趣”。这19种景物并不分类,而是看到什么写什么,错综起来正像“一天云锦”,像“万颗奔星”,像电视上的特效:盒子打开来,各种事物一个一个从里面飞出来。
这样的讲解,不光是学生,我们听课老师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思考,跟着一起有了一种“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豁然开朗感。
5
解析梦的意境,读出希望
将第7小节梦境和第5小节回忆对比,有一个事物是前面没有的,就是“一丈红”。将这一小节拆开,发现三次反复写“红”,写花影和其他事物的融合。这是想表达什么呢?
结合阅读链接,读到了希望和失望,对美好生活的希望,对现实的失望。
最后,薛老师又一次讲到了《野草》,这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书,从中可以读到真实的鲁迅。但这也是一本读不懂的书,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读的书。
往期精彩: